大部分領域都是大廠在抄新創,除了筆記
OpenAI顛覆了搜尋、Cursor革新了程式設計、Midjourney重新定義了設計
從程式寫作到圖片生成,近三年熱門 AI 工具幾乎都是新創領先,巨頭在後面等著抄作業
但唯獨在「AI 筆記」領域
反而是 Google 的 NotebookLM 掀起了一波傳統筆記軟體 AI 轉型風潮
並引領了一群 AI 筆記新創的崛起
要搞清楚這個反常現象的原因
我們需要從近幾年的 AI 新創趨勢來看
從ChatGPT到Winsurf
ChatGPT的時間軸大家這幾年應該都看到爛了
-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正式上線
- 2022年12月4日:僅花五天破百萬用戶
- 2023年2月1日:推出 ChatGPT Plus 付費方案
產品上線後三個月當時還算新創的OpenAI (現在沒人會再把它當成新創了吧? )
已經推出了付費方案
而大廠是什麼時候入場的呢?
- 2023年2月6日:Google Bard 發表 (Gemini前身,發表會堪稱Google史上最大的公關災難)
- 2023年2月7日:Bing Chat 發表 (使用GPT模型)
從推出時間跟結果來看這些產品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
而就在大廠剛推出產品,準備喘口氣的時候
- 2023年3月1日:GPT 3.5 開放api
- 2023年3月14日:GPT 4 上線 ,支援多模型
短短兩週的更新就將其他大廠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可以看到前期基本上就是OpenAI在前面領跑,大廠在後面追趕
在圖片生成領域同樣由新創領跑
最早是 2021年1月5日 OpenAI推出DALL-E 1
但要真正成為業界標竿是 2022年4月6日 的DALL-E 2
以及 2022年7月12 在Discord上開放給大眾的Midjourney
大廠在那之後才姍姍來遲
- 2022年5月:Google 推出 Image 2
- 2023年3月:Adobe 的 Firefly 開放公開測試
- 2023年3月:微軟的 Bing Image Creator (還是基於 OpenAI 的 DALL-E模型)
不過這些大廠的產品都市場聲量都低於Midjourney
著名的 ChatGPT 吉卜力之亂還要到2025年的3月
而在程式開發領域也類似
OpenAI的Codex api在2021年8月發佈
Github Copilot 正式推出的日期是 2022年6月21日
兩者都比ChatGPT還早
雖然有用戶,但沒有到統治地位
一直到Cursor在2023年3月 推出了新的AI IDE
同樣使用工程師熟悉的VScode介面,但是主打深度AI整合
(當時的 Github Copilot 只是在 VScode 旁邊加了 Chatbot )
在毫無行銷預算的情況下累積超過百萬用戶
在那之後大廠才驚覺:「啊!原來工程師要的根本就不是查資料的Chatbot,而是寫程式的Agent」
同樣被逼著上線的還有亞馬遜的CodeWhisperer
是在Cursor推出後一個月的2023年4月13日
甚至Google的Gemini Code Assist 個人版還要到 2025年2月25日
OpenAI的 Agentic Codex 要到 2025年5月16日
但這些大廠推出的產品都沒辦法跟Cursor競爭
Cursor真正的競爭者反而是同樣是新創的Windsurf (2024年11月13正式推出)
以及Anthropic的Claude Code (和Claude 3.7 sonnet同樣在2025年2月24日推出)
兩者在推出後都快速被市場接受
甚至OpenAI跟Google都曾嘗試要收購Windsurf
同樣的領域還有AI瀏覽器
最早是Brave的Leo (2023年3月2日推出Summarizer)
之後是Arc (2024年7月25日)
以及跟Arc同公司的Dia (2025年6月11日)
Perplexity Comet (2025年7月9日)
擁有 Chrome 的 Google 目前只有零星的實驗性功能
擁有 Edge 的 Microsoft 在 2023年9月26日推出了Copilot側邊欄 但沒什麼用
Copilot Mode則是在 2025年7月28日 限時推出
NotebookLM 大廠的逆襲
可以看到各個領域都是新創在屠戮市場,大廠在後面撿漏
除了一個領域
其實在NotebookLM之前就有零星的筆記軟體加入AI的功能
- Logseq 2022年6月就有了GPT-3的plugin
- Roam 也在同年10月有了Roam Research AI Extension
- Obsidian 在2023年5月推出 AI Assistant plugin
不過這些都還只是plugin
比較深度的整合有
- Notion AI (2023年2月)
- Tana (2023年5月)
- OpenAI支援的Mem.ai
大致上可以看出大家都在用 AI 做 Summarize
直到 NotebookLM 出來
NotebookLM 在 2023年7月12日發佈 (如果你有印象 最早的名字叫Project Tailwind)
專為深度研究跟文件洞察設計
大家這時候才發現原來AI不只可以用在總結
還可以用在創造跟研究
AI 賽道上少見的由大廠領跑
為什麼筆記是例外
因為筆記有著跟其他AI應用本質上的差異
筆記是長期累積
相較於聊天機器人或文字生圖這種一次性的產出,筆記更看重長期的累積。
因此除非有強力的吸引力,否則沒有人願意將資料放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消失的新創上,而Google的名聲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跟用戶既有資料聯動
另一個用戶會長期累積的地方就是雲端硬碟。
Google 擁有 Google Drive ,因此用戶可以直接把之前的累積直接帶到新產品上。
使用Podcast呈現知識
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擁有 Youtube
也就表示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影音資料庫
這讓Google在訓練多模型上具有其他新創甚至大廠沒有的優勢
並且在做Prototype時,團隊僅有4~5人,花費兩週時間開發
整個專案具備新創的敏捷性跟大公司的經濟後盾(NotebookLM到現在還是免費軟體)
這些優勢都讓NotebookLM可以搶先市場一步
反觀這時期的新創
- Obsidian 最初的訴求是本地的Markdown檔案系統,跟需要雲端的AI背道而馳
- Roam 的 Graph 資料庫缺乏能夠配合AI的語義層
- Notion 的訴求是整理跟歸檔的資料庫,但NotebookLM表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產出的內容 (我一直都覺得NotebookLM的歸檔功能很爛,但這不妨礙大家使用)
而自己擁有筆記軟體的大廠
- Microsoft的OneNote跟Loop產品定位混亂,要加入AI也不知道從何加起 (除非像Google一樣另起爐灶)
- Apple的Notes則受限於封閉生態系統,沒辦法跨平台整合,Apple Intelligence 也遙遙無期
反倒是 Google 發現 NotebookLM 爆紅之後連結回 Google One 以及 Google Workspace
同時掌握to C以及to B的用戶
這讓NotebookLM在初期成功建立領導地位
在2024年下半年甚至進入曲棍球式成長,月訪問數上升超過300%
有點當初ChatGPT的味道
不過新創也沒有閒著
曾有個投資人告訴我,新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訂釘子:
任何看到大廠在做的事,繞開就對了
(有人說他們是下一個 Microsoft 365 或 Youtube 你也不敢投吧?)
但就在Google花費大量的金錢驗證市場並教育市場後
大眾發現:「筆記軟體不只可以幫我歸檔,更可以協助我產出內容」
於是從頭開始設計AI流程的筆記新創入場了
Granola 使用 AI 做會議筆記
2024年5月 (NotebookLM出來十個月後)正式上線
接著五個月後就募到了A輪2000萬美元
七個月後 2025年5月 募到了B輪4300萬美元
- Jellypod:強調多達四位主持人,對標NotebookLM的兩位
- Wondercraft:強調自己是專業品質的AI聲音工作室
- Podcastle:強調真人錄音 + AI剪輯
這幾家更是直接對標 NotebookLM 的 AI Podcast功能
- Saner.AI:專門給ADHD患者的生產力工具,推薦過去筆記、幫助用戶生成計畫
- Tanka:強調整合團隊所有對話並自動產生回信、投影片、投資人更新等商業文件
- Biolevate:致力於醫療、健康產業的寫作、法遵校對等
由於AI的產出很貴 (通常token的輸出價格是輸入價格的3~5倍)
在NotebookLM之前,新創根本沒有能力去驗證「使用者想要的是產出」這個假設
並且還需要去教育市場「AI時代,你需要改變你的工作流程」
這兩件事情 NotebookLM 都幫新創做完了
AI將成為拆解的加速器
NotebookLM有點像當年被各種新創拆解的Excel
- Airtable 拆解了電子表格的功能,加入關聯資料庫能力,並且不必像Excel需要捆綁Office銷售
- Notion 則是除了資料庫外加入文件編輯、專案管理功能
- Salesforce 解綁得更徹底,他們直接做出了完整的業務平台,提供端到端的流程,提供行業特定的解決方案,將原本在Excel上的流程做成SaaS
不過這次拆解的速度更快
不只是因為大家已經看過了拆解的路徑,更是因為有了Gen AI的協助
現在是進入AI筆記市場的最佳時機
- Google已經教育了市場,這加速了筆記市場的成長
2023年的報告指出,當年的筆記市場的市場規模為7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僅有5.4%
但到了2024年,全球筆記市場規模約為7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來到了16%
- 從新崛起的新創可以看到,垂直市場尚未被滿足
筆記橫跨多產業、多場景
從學生的課堂筆記、研究員的文獻整理到企業團隊的會議記錄、專業人士的項目知識庫
各種行業都有獨特的筆記需求
這導致了雖然這個賽道的參與者很多,但賽道太寬了仍然有空白
- 筆記正在經歷從「紀錄」到「創造」的典範轉移
以往的筆記都是作為個人知識庫
現在加入了AI,讓筆記可以是內容生成器
公司既有的產品反而會變成包袱 (例如柯達、百事達)
沒有包袱的新創可以走得更快
為什麼Daino可以坐上這波風潮
由於社群媒體的興起,70%的消費者在消費選擇上受到KOL影響
更甚至奈米級KOL(追蹤人數1~10萬,佔所有KOL的47.3%),影響力還高出大型KOL60%
在KOL行銷上,年複合成長來到12.5%,我們認為這是可行的市場
這群數量龐大,需要固定產出的KOL
正好符合目前AI筆記市場正在進行的「創造的典範轉移」
透過AI驅動的筆記工具
Daino能幫助KOL快速將靈感轉化為高品質社群內容
例如自動生成貼文草稿、分析受眾反饋,或整合多平台發布
Daino不僅能抓住AI筆記市場從「紀錄」到「創造」的轉變
還能精準切入KOL這群高影響力的內容生產者需求
同時滿足兩個正在發展的新市場
這個垂直領域還沒有一統天下的領導者出現
Daino無包袱的創新模式
將讓我們領先一步,成為KOL內容生成器的首選平台